一周语文丨部编教材新栏目“和大人一起读”名师实践解读
周一(其他学科)丨周二(语文)
周三(数学)丨周四(英语)
周五(班主任)丨周六(微周刊)丨周日(好文精选)
有这样一个故事:
“知道天空的星星是怎么来的吗?妈妈和孩子在睡前读的每一个动人的故事,读完后就会升到夜空中去,变成一颗星星。地下多一个朗读的故事,天上就会多一颗闪闪的星星。天上的星星越多,这个世界就越美好。”
很多时候,和孩子一起阅读,就是想让他们拥有一片诗意的夜空。
为了延续这份诗意,“部编”一年级教材中,在每一个“语文园地”里,安排了“和大人一起读”的栏目。可是在实践中,很多老师还是有很多问题、困惑,那具体这个栏目应该如何操作呢?今天为大家呈上这份名师实践手册,值得收藏。
01
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无压力的阅读
在我看来,“和大人一起读”是阅读材料,是阅读环境,是阅读方法,是阅读兴趣……是大人和孩子结伴走向阅读世界的总和,是让阅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,延伸到家庭的美妙路径。
怎样开展“和大人一起读”,核心的理念是:在大人的 35 43024 35 15265 0 0 2067 0 0:00:20 0:00:07 0:00:13 3299 35 43024 35 15265 0 0 1798 0 0:00:23 0:00:08 0:00:15 3236伴下进行无压力的阅读。
具体的操作,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:
一是借助家长会、家长开放日、家长课堂等家校互动活动,教师以“大人”的角色,示范“和大人一起读”;
二是通过讲座、网络交流等形式,指导家长如何开展“和大人一起读”;
三是在教室里开展“和大人一起读”,让孩子回去后和大人一起模仿、迁移、演绎教师带领下的读书过程;
四是通过班级微信、QQ群等,用音频、视频的形式展示“和大人一起读”的实况,互相交流,互相启发。
当然,“和大人一起读”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,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,采取不同的实施方法。
特别要注意的是,在家长对“和大人一起读”这一栏目的要求和操作还不清楚以前,千万不可把这一栏目学习引导任务,下放给家庭,否则,栏目的优势和作用不能充分得以发挥。
因此,在家庭阅读氛围没有形成,家庭阅读习惯没有养成之前,建议先在教室里先开展教师指导下的“和大人一起读”,示范、引领家庭阅读。
具体操作中有几种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:
1.在朗读中──引导孩子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韵味
对于教孩子阅读来说,最简单、最古老的方法,就是朗读。教室适用,家里适用,甚至外出旅行时也适用。
本教材中的八篇“和大人一起读”的文章,朗读方式,可以有所不同。
第一篇《小兔子乖乖》,是一首儿歌,第一节和第三节一字不差,第二节和第四节,除了个别字有变化,句式完全相同。这样反复的构段方式,利于孩子迁移朗读。因为孩子们还没有学过拼音,所以,可以由教师按节奏念出,请孩子倾听、跟读等,也可以用对答的形式读。
第二篇《剪窗花》,也是一首儿歌,节奏感非常强,教学中要体验儿歌的节奏感和音韵感。此时,孩子们刚学了声母和单韵母,若出现音节由声母或单韵母构成的汉字,可鼓励孩子自己拼一拼,读一读,也可师生一起拍手读、加上动作读等。
从第三篇《小鸟念书》开始,孩子已经学完了所有的拼音,已能自主拼读。可鼓励孩子借助拼音自己先读一读,有困难的地方,教师给予帮助。也可以师生、同桌比一比,读一读。读的形式和方法可以多样化,只要是孩子觉得好玩、有趣,愿意参与阅读的,都是值得赞赏的。
在孩子们还没有能力完全自主阅读前,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习阅读,这是大人的职责所在。
大人为孩子朗读的过程中,孩子会随着大人的声音,自由自在地进入文字描述的世界里,感受文字带来的美好。等孩子渐渐学会认字之后,就能慢慢学着自己阅读。一开始,他们或许只会跟读几个他们所熟悉的字,慢慢地,识字量越来越大后,他们就能自己独立阅读了。
2.在对话中──引导孩子进入想象世界
初学阅读的孩子,尚未找到路径,需要大人的引导。大人在和孩子一起读的过程中,通过对话,引导他们进入文字的魔力世界。
对话可以基于语言形式,如《谁会飞》,就可在语言形式的基础上,展开多层次的对话。第一层次,文本对答。教师读问句,孩子读答句。孩子接答时,脑海里自然会有鸟飞、马跑、鱼游的画面。第二层次,想象对答。教师问“谁会爬?”孩子会答“虫会爬。”“虫儿怎样爬?”此问题一出,孩子想象的大门就徐徐打开了,虫儿在小脑海里以各种样态爬动起来:“扭扭身子爬呀爬”“一拱一拱往前爬”“弓着身子慢慢爬”等等,于是鲜活的话语,源源不断地从孩子口中“淌”出来。
对本栏目中的童谣、儿歌,都不需要进行过多解释,只要教师按着节奏,基于语言形式,和孩子展开对话,自然而然地,就会把他们带入想象的世界。
对话还可以基于语言内容,把文字读成画面,孩子才能真正领会到阅读的乐趣。如《猴子捞月亮》,捞月亮的过程,就非常富有画面感。教师和孩子一起读完一遍以后,可以重读这个重点段落,并和孩子展开对话,帮助孩子在脑海中形成画面。
对话可以围绕“猴子们是怎么捞月亮的”这个主问题展开,重点帮助孩子厘清人物的出场顺序──老猴子、大猴子、另一只猴子……小猴子,借助“倒挂”“拉住”两个不断反复的词语,帮助孩子形成“猴绳”在不断延长的画面。
3.在演练中──体验用身体阅读的快乐
低年级孩子的阅读常常伴随着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。有人说,他们是在用身体阅读。他们的阅读,不是理性的、逻辑的,而是感性的、活泼的。
开展“和大人一起读”时,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孩子的这种阅读特性,采用多种方式,引导孩子参与阅读,并用身体来表达他们对阅读的理解、感受。比如:
做一做
学习儿歌《谁会飞》时,教师可以让孩子们一边读一边做小动物的动作:鸟儿扇翅飞翔去又回,马儿奔跑仰天叫,鱼儿摆尾摇头水中游。整篇读完《小兔子乖乖》后,可以引导孩子们再一边读,一边做动作。
唱一唱
对《谁会飞》《小兔子乖乖》等儿童歌曲,读一读,唱一唱,更显趣味。
仿一仿
《小鸟念书》一文中,有汉语谐音带来的妙趣。“风老师”念“稀稀沙沙”,“鸟学生”念“叽叽喳喳”,在模仿中,让学生初步感受汉语谐音的趣味。
演一演
学习《拔萝卜》,就可以让孩子们演一演。教材中呈现的是不完整的文本,文本故事到“小狗喊小猫来帮忙”,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,没有接着往下写了。但插图把故事续编了下去:小猫来帮忙,还是拔不动:小老鼠来了,还是拔不动……“后来怎么样了?”通过这个问题,让孩子接着把故事编下去,演出来。
孩子学习阅读的过程,是跟随懂得阅读的大人,一点一滴学习模仿。用身体阅读的方式还有很多,在一起读的过程中,要根据孩子的特点,不断地去发现。
——曹爱卫,杭州市长寿桥小学
02
快乐是唯一不变的核心
我用整体观照的思路,纵览部编本一年级上册的八次“和大人一起读”的教材设计,发现“快乐”这一不变的核心元素,从头贯穿到尾。
一年级儿童接触语文,不管是教材的哪一个板块,我们在执教前都要“三思”:其一,想一想大局,语文起步该怎么教?其二,想一想儿童,小孩学习是什么样?其三,想一想当下,怎么做,教师不累,小孩不怕。
三思而后行,我们发现不妨切换一个角度,从被大家忽视的“和”字,来看一看“和大人一起读”究竟该是什么样的呢?“和”,作为连词,表示的是“与”的意思;作为动词,指示“连通”;作为形容词,则描述“和谐”、“平缓”的状态。从“和”的三个词性来探诣“和大人一起读”的教学本初面貌,我们再次确证——“和大人一起读”,编撰者的意图就在选文中体现,就是要让小孩在阅读中感到快乐。
第一,作为连词,“和”=“与”
教材提倡“和大人一起读”,从此阅读应该以一种合作的姿态。参与的人并肩进行,团队共进,多人协作,分享智慧,共享快乐。
从起步开始,我们就让阅读不再孤立,让阅读融入家庭、社会、个人等各种力量,让全社会都来重视教育,重视阅读,把全民阅读通过教材的推广得到贯彻落实。这正是一种预期的美好社会姿态。所以,执教这个板块,教师大可以放手,让家庭来参与,让父母也享受“和小孩一起读”的乐趣。他们可以不专业,但很有亲情。
第二,作为动词,“和”=“连通”
大人一起读是一种召唤,以“阅读”为媒,召唤各种力量,把学校连通社会、家庭,链接一切可以兼容的元素,共同参与到儿童阅读这件事上来,让阅读成为一种全民互动,成为儿童生活中与他人交际交往的特殊形式。有了“与大人一起读”,今后我们可以发现一种交往叫“阅读”。执教这个板块,我们可以鼓励小孩之间以读会友,相互分享阅读体会,交换阅读信息。
例如,“我读了这本书,你也读书了这本书,所以我们是好伙伴”;又如,“我喜欢这本书,你也喜欢这本书,于是我们有了共同的喜好,我们是好朋友”。我们相信,中华民族会因为这一代孩子的整体阅读格局的改变而越发强大。阅读储备的厚实必将带来民族的振兴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“和”犹如一种神奇的力量,以书为媒,以读为行动,召集所有能够参与的人聚拢在文化的传承的旗帜之下。
那么,所谓的“大人”也应该有所变化:大人可以是老师、父母、兄长、亲属、社区伙伴。其实,“大人”也可以是小孩本人。当他带着自己的弟弟妹妹们阅读的时候,他就是“大人”。每个人都是可以“一起读”的“大人”,阅读不就成了朋友相聚的其乐融融的美满生活了么?有了这样开放的教学观,“和大人一起读”几乎不应成为一种课堂操作,而应成为一种社会共识,成为家庭生活的常态,鼓励随时随刻和任何人共享式阅读。
第三,作为形容词,“和”=慢慢来,不着急
阅读,就是逐渐养成习惯的过程;阅读,就是伴随生命成长的舒缓。当我们主张阅读的时候,最害怕的就是“一下子要都读起来”“一下子要读得很多”“一下子要读得很快”“一下子要读得很深”,更可怕的是“读完还要写出好文章”“读后能做出好图表”。
当我们急着看到结果的时候,“和”的平缓、舒适就被破坏了。所以,我们不主张教师在这个板块中实施阅读检测,不提倡进行阅读考查,不希望把阅读这件事复杂化,组织各种各样的评估。不妨,让“和大人一起读”变得自然一些,自由一些,自如一些。
“和大人一起读”,其实就是让小孩借助阅读感受快乐;就是让全社会共同参与阅读,关注教育;就是让语文学科通过阅读,联通生活,实现全人发展。
——何捷,福州教育研究院
03
我的三大招,六小招
“大人”可以采用很多有意思的招数,来吸引学生阅读,提升他们的阅读力。
第一大招:“架梯子”
“和大人一起读”中的阅读内容,在安排体系上,遵循了孩子的认知规律,由易到难,由浅入深,螺旋式上升。从简单的童谣开始,孩子借助拼音,凭借自己的能力,就能轻而易举地读下来。
我们拿一年级上册中的《小兔子乖乖》来说,有90%的孩子,不用老师、家长的协助,就能轻轻松松地读下这篇童谣。接下来的是散文,在篇幅上长了很多,长句子也在数量上增加了。孩子的畏难情绪自然就会产生。
在这期间,就需要大人的点拨、引导,协助他们把难读的句子、段落读正确、通顺,再进阶到有感情。就像为他们准备一把梯子,帮助他们爬上最高的阅读星空。
那么,怎么准备“梯子”,协助孩子呢?方法有下面两种。
1.“特训”
哪一句最读不准,我们单独拿出来“特训”。
“和大人一起读”中的阅读材料,相对于单元中的讲读课文来说,难度上是有提升的。这表现在容易混淆的词语、生僻词语、长句子的出现。面对孩子阅读的过程中,读不正确的句子,可以把这些句子,单独拿出来朗读,以点突破面。
例如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绕口令《妞妞赶牛》,在阅读中最大的麻烦是语言上的“绕”——带韵母“iu”的字“妞”“牛”“柳”“扭”“拗”,极易混淆。这些字组成了重叠绕口的句子:“妞妞护柳扭牛走”“妞妞拗不过牛牛”。它既有声母“n”和“l”的区分,又有声调上的辨别。要“绕”过去,只有唯一一条路径,那就“特训”。练习时速度从慢到快,练习的正误从错误到正确。用“多练”,去有效地解决“绕”的问题,那孩子以后遇到其他的绕口令的朗读,就能胸有成竹地去应对了。
2.“打磨”
哪一句最读不懂,我们抠词抠句地“磨”。
“和大人一起读”,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陪伴。陪伴孩子共渡阅读中的困难。孩子阅读中遇到的困难,一般是由于受制于自身的认知领域而造成的。
例如《阳光》一文,孩子们读不懂的句子“河面闪着银光,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。”困难点都集中在“锦缎”这个词语上,大人们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的图片或者找家里的实物,以此来把生僻的词语还原到现实生活中,帮助孩子直观地理解。还有些难读懂的句子,可以发挥大人的示范朗读,边读边问孩子:“你哪里读不懂?”针对孩子读不懂的地方,提供及时地协助。当协助,是站在孩子的需要的基础上,那协助的价值就得到体现了。
3.“打包”
哪一篇文章还读不过瘾,我们再打包几首读。
例如,孩子在读完《妞妞赶牛》后,对绕口令充满了兴趣。我们就可以把握好这个点,向他们推荐群组文章。
·《老鼠嗅着油豆香》:油一缸,豆一筐,老鼠嗅着油豆香。爬上缸,跳进筐,偷油偷豆两头忙。又高兴,又慌张,脚一滑,身一晃,“扑通”一声跌进缸。
·《小王登山》:三月三,小王去登山,上山又下山,下山又上山,登了三次山,跑了三里三,出了一身汗,湿了三件衫,小王山上大声喊,离天只有三尺三。
·《严圆眼和严眼圆》:山前有个严圆眼,山后有个严眼圆,二人前来比眼,不知是严圆眼的眼圆,还是严眼圆比严圆眼的眼圆?
俏皮的语言,逗趣的内容,孩子们在使出自己的洪荒之力,想读好绕口令,欢笑不断。在阅读中,他们会运用到之前掌握的诀窍,在百炼中拥有一个“好舌头”,在百炼中感受到语言的强弱长短、抑扬顿挫、对仗押韵,从而让母语学习洋溢起生命的活力,增强孩子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。
第二大招:“搭舞台”
“和大人一起读”中的文章,像一颗颗星星闪烁在课文中。它们与单元前面的精读课文比起来,因为少了老师硬性规定的阅读要求,它的约束少了,自由度就大了。
孩子在和大人一起读的时候,心情会很放松,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在享受共读带来的快乐。因此,他们很喜欢。喜欢,是一种内心的感受,如果把喜欢外化出来,可以激发出他们更巨大的兴趣。
4.“耍宝”
如朗读《孙悟空打妖怪》时,可以用铃鼓,打出“咚那个咚”的节奏感,“唐僧骑马咚那个咚,后面来了个孙悟空,孙悟空眼睛亮,后面跟着个猪八戒……”;《夏夜多美》朗读时,可以用手电筒的光来营造“萤火虫的小灯笼”;朗读《妞妞赶牛》可以借助流行歌曲《中国话》的伴奏,用“rap”饶舌地说唱绕口令。师生共读,亲子共演,融洽了和乐融融的关系,也点亮了孩子们平淡的生活。
5.“百变”
大人们可以创设各种形式的朗读展示形式,让朗读不仅走“新”,更走“心”。
例如,朗读《狐狸和乌鸦》时,大人可以和孩子一起认领角色,戴上狐狸、乌鸦的头饰,演童话剧。朗读《妞妞赶牛》时,可以鼓励孩子根据自身实际,挑战不同的“好舌头”等级(如等级分三等:“初入江湖”、“小小名气”、“东方不败”)。
玩转你的「好舌头」:看看你的舌头等级 | ||
等级 | 朗读内容 | |
第一等级 | 初入江湖 | 妞妞护柳扭牛走 |
第二等级 | 小有名气 | 牛牛要吃河边柳 妞妞护柳扭牛走 |
第三等级 | 东方不败 | 妞妞赶牛河边走 牛牛要吃河边柳 妞妞护柳扭牛走 牛牛扭头顶妞妞 |
第四等级 | 一代宗师 | (整则绕口令) |
挑战规则: 1. 根据自己的朗读情况,挑战相应的等级。 2.在挑战中,句子不能错一个字,且还要有一定的朗读速度。总共有三次挑战机会。 3.挑战时,可以从等级低的往上挑战,也可以直接挑战相应的等级。在挑战人员上,可以自我挑战,也可以向老师、家长、同伴发起挑战。 |
朗读《孙悟空打妖怪》时,可以让孩子替动画片《西游记》中的“三打白骨精”配音。总之,要让孩子的朗读在不同的展示平台上,感到朗读是有用的,好玩的,这样,母语学习才会洋溢起生命的活力,孩子对祖国语言才会发自内心的、真正的热爱起来。
6.“趁热”
随着现代通讯媒体的发展,大人们可以把孩子的朗读,及时录制下来,成为一个“作品”,让他的朗读有更多的听众响应。
例如《胖乎乎的小手》是一篇长文,孩子把这篇长文读下来,会感到“好累”,想让他再读好一点,或者再多读几遍,他都会采取抗拒。面对这样的长文,他们喜欢,但不愿意再读,该怎样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朗读呢?
大人们们可以用手机把孩子朗读《小鸟念书》的情景拍摄下来,再把视频发到微信朋友圈,或者是优酷、土豆网站上,让孩子看到自己视频的点击率、点赞率,以及他人对他的评论与留言。正面的肯定与表扬,会使他对朗读心生一波又一波的喜欢。与此,孩子也会发现朗读不仅快乐了自己,也会快乐其他人。
第三大招:“描星空”
一年级上册中“和大人一起读”的阅读内容,体裁上非常丰富,这些阅读材料也符合孩子阅读时的接受心理,内容很有童趣。
和孩子一起读,每一次孩子的朗读,大人都可对其进行星级评价。八个单元,可以用“摘下满天星”记录表,记录下孩子在共读中的成长。
「摘下满天星」记录表 | ||
共读的课文题目 | 摘到的星星 | |
1 | 《小鸟念书》 | ☆ ☆ ☆ ☆ ☆ |
2 | 《小松鼠找花生》 | ☆ ☆ ☆ ☆ ☆ |
3 | 《拔萝卜》 | ☆ ☆ ☆ ☆ ☆ |
4 | 《猴子捞月亮》 | ☆ ☆ ☆ ☆ ☆ |
…… | …… | |
合计:这一学期,长课文朗读,我一共获得了( )颗星星。 |
这张记录表,对孩子的阅读进行过程性监控与评价,关注的是孩子全程的阅读情况。每一次阅读,“摘到的星星”,对他是一种激励;最终八个单元累积获得的星星总数,是对阅读意志力的一种奖赏。
另外,我们还设计了单张阅读记载表。这种记载表并不是刻意要求每一单元都要记载,提倡的是捕捉共读中孩子最有感触的那次朗读,记载下来。
「摘下最亮的那颗星」记载表 ·朗读的题目: ·我和大人读了 分钟 ·文章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:
·我最喜欢读的地方是:
·我喜欢的原因是: ·大人夸我读的最好的地方是:
·读得不够好,还需要努力的地方是: ·对于这次朗读,我可以获得:☆☆☆☆☆ |
——姜晓燕,杭州市余杭区天长世纪小学
本文综合自“艾草的磨课吧”“语文榕”等相关网络
图片丨花瓣网
编辑丨田佩
“星教师”广告合作请联系:023-67450968
投稿邮箱:3207153742@qq.com
推荐阅读
点击关键字,阅读更多“小语”相关内容
/ 教师节盒子 /
点击下图,一键订阅 ▼
/ 语文年度创新教学设计 /
↓↓↓ 点击"阅读原文" 【一键订购】